5月26日,新華社所屬新華財經以《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陜西建筑業朝著綠色智慧方向轉型》為題,對陜西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成效作了專題報道。文章聚焦創新和綠色兩個核心,從小視角切入大主題,不論是匯聚眾多建筑科技的西安國際足球中心項目,還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陜建華山路橋集團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和智慧城市運營平臺,以及高效便捷的漢中市智慧工地監管平臺與省政務和公安大數據中心項目甲方對施工單位的點贊,無不閃現著陜西建筑行業轉型發展的亮點與特色,飽含著陜西建筑人的辛勤付出和發展智慧。(付江星)
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
陜西建筑業朝著綠色智慧方向轉型
新華財經 何燕燕
“十四五”開局之年,陜西建筑業緊抓十四運帶來的跨越式發展契機,圍繞創新鏈部署產業鏈,大力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進一步提高綠色建筑應用的廣度與深度,呈現出共同締造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高質量發展新風貌。
建筑節能是我國節能減排的三大重要領域之一。綠色建筑技術創新與推廣是建筑領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必然選擇。據了解,陜西建筑業早已提前部署,推廣裝配化建造方式,推動綠色建材應用,將低碳理念從建筑單體向綠色生態城區推進。
西安國際足球中心是諸多綠色建筑技術集大成者。作為承辦2023年亞洲杯賽事的主要場館,該項目在主體結構、裝飾裝修、機電安裝等方面大量采用裝配式施工技術,自主研發和應用了預制連系梁施工技術、預制管道井施工技術、預制清水混凝土看臺板施工技術和預制機電設備模組等,整體裝配率達到55%以上,達到國內領先,實現現場混凝土建筑垃圾“零排放”。
據項目負責人劉富介紹,“這一西北首個能夠容納6萬人的專業足球場由陜建集團承建,科技含量非常高,第六屆西安建筑業綠色施工觀摩會就選在此舉行,活動當天迎接了3000余人現場觀摩學習。”
陜西建工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章貴金指出:“綠色施工是建筑施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也是實現科學管理的先進生產方式。陜建作為大型國有企業,更有義務、有職責去落實好綠色施工在建筑領域的實現。”
陜建華山路橋集團是陜西建筑業推動綠色轉型的佼佼者。在城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政策倡導下,陜西華山路橋集團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應運而生,致力于助力2022年底前西安市建成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超過80%,達到全國一流水平。為做好十四運服務配套,這家企業率先在西安國際港務區建立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廠,目前已經建成建筑固廢處置生產線2條,建筑再生產品制造生產線3條,可實現日消納建筑垃圾能力2500立方米,日產各類再生磚12萬塊。
回憶過往,陜西華山路橋集團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經理金峰感慨萬千:“2019年8月,整個廠區還是建筑垃圾堆,當時垃圾需要外運填埋處理,如今建筑垃圾已經完全實現就地資源化消納,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廠建設中,全部采用建筑垃圾資源化再生建筑材料,沒有購置過任何原生建材。”
在深入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陜西建筑業還朝著數字化升級的方向砥礪奮進,不斷催生出融合共贏的新模式新業態,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大亮點。
如何在人員不足的情況下實時掌握每處道路使用狀況?如何妥善處理應急情況下調配資源不及時的難題?…為破解傳統養護施工難題,陜建華山路橋集團延伸產業鏈,運用“物聯網+區塊鏈”技術,自主研發智慧運營平臺,對西安國際港務區90平方公里的市政基礎設施開展全區域、全業務、智能化運維,實現一張數字藍圖高效管理。
“陜西是我家,為家做好運營。”陜建華山路橋集團城市運營公司經理常亮說,從地下管網到地面道路,從日常養護到區域應急,365天全天候,整個園區全部養護業務狀況都能通過智慧運營平臺,實時回傳至指揮中心,實現養護過程的動態展示與監控。
安全質量是建筑行業的生命線,防患于未然是全體從業者的終極追求。近年來,陜西住建系統大力推廣智慧工地,為建筑行業“治未病”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漢中,通過市智慧工地監管平臺,實現了農民工實名制管理、揚塵治理、安全生產管理“三合一”,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與精準度。以揚塵治理為例,如果相關指標過高,平臺就會實時報警,住建監管人員能第一時間處理問題,督導其立即整改。
客戶滿意是檢驗服務質量的唯一標準,甲方點贊是對建筑企業高質量發展成果的最佳證明。在陜西省政務和公安大數據中心現場,建設單位負責人主動現身說法,表達對項目施工的高度認同。省公安廳基建辦負責人介紹說,盡管項目地處市中心繁華地段、施工組織難度大,但施工方不講困難、主動作為,尤其是方案實施前期,從噪音、震動、夜間光源等多個維度充分考慮對周邊居民影響,挨家挨戶做工作,調整施工方案,便利群眾出行,設置隔音屏,始終沒有忘記為群眾辦實事的初心與使命。“有些甲方應做的協調工作,乙方做到了前面,我們非常滿意!”
展望未來,陜西建筑業還將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堅持創新發展,推動行業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水平穩步提升,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推動建筑業改革轉型、持續健康發展。